二型糖尿病 2019全新攻略(上集)- 確診與新分類須知 [胡依諾醫生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
什麼是二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是一種因體內胰島素供不應求而引起的代謝失調慢性疾病。胰島素的功能是將血液中的葡萄糖輸入細胞轉化為能量,若胰島素供不應求時,葡萄糖便會在血液中積聚;當血糖過高,超越腎臟回收極限,部分葡萄糖就會隨尿液排出。
超過95%的糖尿病患者都屬於二型糖尿病(前稱成年期發病型糖尿病),與遺傳、肥胖、不良飲食習慣及缺乏運動等因素有莫大關係。
糖尿病的徵狀
大部分患者並不會感到明顯症狀,但如果血糖長期嚴重過高亦可以出現以下症狀:
- 多尿或尿頻
- 容易疲倦
- 體重下降
- 傷口較難癒合
- 經常或重覆感染
長期血糖過高會有什麼問題?
長期血糖過高會對身體血管造成損害,令血管硬化,收窄,容易栓塞;大小血管病變可破壞心臟、腎臟、眼睛及神經系統等。糖尿病是引起心血管疾病、腎衰竭、失明、中風及下肢潰瘍的主要成因,所以及早確診與治療糖尿病對於預防併發症特別重要。
糖尿病怎麼確診?
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OGTT)(俗稱「飲糖水測試」)是診斷糖尿病診最準確的方法。檢查人士先接受空腹血糖測試,然後喝一杯含75克葡萄糖之溶液,2小時後再進行抽血檢查。正常空腹血糖值應低於5.6mmol/L,飲糖水後2小時血糖值低於7.8mmol/L。如空腹血糖≧7mmol/L或餐後血糖水平≧11.1mmol/L,便可確診為糖尿病。如空腹或餐後血糖高於正常但未觸及糖尿病水平(俗稱「責界」),便診斷為「糖尿病前期」。而糖化血紅素(HbA1c) 因為能反映身體過去兩至三個月的平均血糖值,是近年常用來診斷糖尿病的一個指標(≧6.5%可確診糖尿病)同時能預測出現糖尿病併發症的機會。
二型糖尿病的新分類,治療方案更準確
以前糖尿藥物選擇有限,舊時治療二型糖尿病的指引亦大同小異;但近年的硏究發現二型糖尿病人其實包含了不同嚴重度和病理機制不一的患者,以往千篇一律的治療未必適合個別病人。國際醫學期刊《Lancet糖尿病與內分泌學》去年發佈的硏究,發現利用六個指標(患者年齡、體重指標、糖化血紅素、胰臟抗體、胰臟功能及胰島素抗阻性)可將二型糖尿病人再細分為五類,有助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第1類「嚴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SAID, 約佔<5%)
這一類患者因自身的免疫系統問題破壞胰臟,導致無法生產胰島素,患者較年輕及體型偏瘦,體質與一型糖尿病患者相似。
第2類「嚴重缺乏胰島素的糖尿病」(SIDD, 約佔15%)
雖然沒有受免疫系統損壞,但因胰臟功能過早衰弱令胰島素分泌嚴重缺乏,體型較瘦並且較早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第3類「嚴重胰島素抗性糖尿病」(SIRD, 約佔20%) 患者通常較肥胖,胰臟功能不弱,但胰島素抗阻非常高;他們的病情較嚴重,早年出現心臟或腎臟併發症的風險較高。
第4類「肥胖相關的輕度糖尿病」(MOD, 約佔20%)
患者雖然肥胖,但胰島素抗阻情況並不嚴重;新陳代謝紊亂和併發症風險都比第3類患者較輕微。
第5類「年齡相關的輕度糖尿病」(MARD, 約佔40%)
這一類病人病情發展緩慢至晚年才出現糖尿病,原因是身體老化令胰臟分泌功能逐漸衰退。
新的分類方案可以有助制定更準確的治療方案。總合第1類與第2類患者因為其病理是缺乏胰島素分泌,最理想的治療都是及早注射胰島素。至於第3類患者病情嚴源自胰島素阻抗,需要進取治療減輕新陳代謝失調,以降低併發症的風險。第4及5類患者病情較輕,併發症風險較低,控糖目標也可以較寬鬆。
胡依諾醫生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香港醫務委員會執照
英國威爾斯大學醫學院內外全科醫學士(榮譽)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英國卡的夫大學實用皮膚科學文憑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