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瓣手術多面睇 [陳泰良醫生 心胸外科專科醫生]
心瓣膜的功能
心臟跳動能讓血液不斷循環,提供身體所需。但是,如果血液倒流,便會導致血液供應不足。而心臟中的「心瓣膜」就像一道活門般讓血液通過,並能使血液單方向流通,防止血液倒流。我們的心臟有4個心瓣,包括左邊心臟的主動脈瓣和二尖瓣;右邊的肺動脈瓣和三尖瓣,他們的功能全是防止血液倒流。
何謂「心瓣膜病」?
一旦心瓣膜功能受損,瓣膜無法完全閉合(關閉不全)或瓣膜開口過窄(狹窄),都會導致血液倒流或降低心臟輸送血液到身體其他部位的能力,令身體不適。
留意!患上心瓣膜病的病徵
心瓣膜病的患者會出現呼吸急促或喘不過氣的症狀。初見於運動後,或進行劇烈或急促活動後,會有「上氣不接下氣」的感覺。當病情加重,氣促會變得更明顯,一般日常活動如走路,也有氣促的感覺。氣促的情況亦會隨著病情加劇慢慢變得嚴重。另一個病徵是「心翳痛」,患者會感覺胸口或胃部疼痛、壓迫或者不舒服,亦有患者出現心悸情況,感到心跳時快時慢,導致頭暈甚至昏迷。情況再嚴重的話,會出現肚脹或腳腫等病徵。心瓣膜病的初期,患者的心臟能維持正常功能。但由於血液倒流,會令心臟負荷過大,慢慢便會出現心臟發大的情況,繼而影響心跳、出現心律不齊及影響其他心瓣。若沒有進行適切治療,心臟功能便會受到影響並導致衰退,甚至有生命危險。
雖然心瓣膜病需要用心臟超聲波確診,但其實透過一般身體檢查,如聆聽心臟的聲音、心電圖或胸部 X-光影像等等,也可診斷出心瓣膜病。但不少患者在出現明顯甚至嚴重的氣促病徵時,才發現自己罹患心瓣膜病。
常見的心瓣膜病
較常見的心瓣膜病有2種,包括「主動脈心瓣狹窄」及「二尖瓣倒流」。
1. 主動脈心瓣病是常見心臟病之一,「主動脈心瓣狹窄」的成因大多是因為年老而導致心瓣退化,退化令瓣膜開口過窄。根據統計,年齡於75歲以上人士當中,每20人便有1人出現主動脈心瓣疾病。香港每年有大概500人被診斷患上此病。若患者出現氣促、胸口痛、昏厥等病徵,2年存活率平均只有50%,所以醫生建議患者替換主動脈心瓣,以改善病徵及生存率。
2. 另一常見的心瓣膜病為「二尖瓣倒流」,主要成因跟上者一樣,也是年齡上升導致心瓣退化,關閉不全。根據統計,年齡於75歲以上人士當中,每10人就有1人出現二尖瓣疾病。香港每年有大概200人被診斷患上二尖瓣疾病。嚴重二尖瓣疾病會導致心臟衰竭及生命危險,必須透過手術修補或替換術心瓣根治。
隨著人口老化,預期患上以上兩種心瓣膜病的情況亦會愈趨普遍,醫生建議長者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
如何治療心瓣膜病?
初期主要用藥物舒緩病徵,但進行修補或替換心瓣手術才是心瓣膜病最有效的治療。
傳統治療
傳統開胸心臟手術可以治療主動脈心瓣或二尖瓣疾病。手術需要將患者的正中胸骨完全切開,再透過心肺體外循環,更換主動脈心瓣或二尖瓣。由於傷口較大,傷口感染機會相對提高,而且胸骨需要大概10星期愈合,期間更不能作負重的運動或活動。
微創治療 - 主動脈瓣
主動脈心瓣疾病的最新治療方法有微創主動脈心瓣替換手術(MIS-AVR)和導管主動脈心瓣替換手術 (TAVI)。前者是一個小切口微創手術。手術只需切開半胸骨或於患者的右胸開切口,更換心瓣。後者則是以導管經主動脈、心尖或股動脈,置入人工心瓣來取代舊有心瓣的微創手術,傷口更小。
微創治療 - 二尖心瓣
以導管方法的二尖瓣心瓣手術現尚未成熟,主要靠開胸手術治療二尖心瓣膜病。除了傳統的開胸置換心瓣手術外,香港自2012年及2014年相繼引入了開胸鏡及機械臂,用以輔助微創二尖心瓣手術。手術只需要從病人的右胸做一個小切口(大概4cm) ,醫生便可修補或更換心瓣。
總括而言,微創心臟手術的修口較小,康復時間短。病人可早日重投工作及日常生活,同時減少輸血及感染風險。一般來說,低度及中度風險病人:即較年輕、身體機能良好私的病人,也會傾向進行傳統開胸手術或微創開胸手術。而高風險或不適宜開刀的病人則傾向進行經微創主動脈心瓣替換手術(TAVI)。
專業的心臟科團隊會為按病人情況而選擇最合適治療方法。「心臟科團隊」由心臟內科、心臟外科、心臟麻醉科醫生、心臟超聲波專家及心臟科護士組成。他們會在手術前召開會議進行討論,共同評估病人狀況並決定手術方式。
【圖片】機器臂輔助微創二尖心瓣手術
陳泰良醫生
心胸外科專科醫生